腸病毒屬於微小病毒科,由一群病毒組成,以下這些病毒都屬於腸病毒家族的成員:小兒麻痺病毒、腸病毒71型 (重症常出現於5歲以下幼童)、腸病毒D68型、克沙奇病毒、伊科病毒11型 (重症常出現於新生兒)。傳染性極強,主要經由腸胃道(糞口、汙染的水或食物)或呼吸道(飛沫、咳嗽或打噴嚏),也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分泌物或皮膚上的水泡而受到感染。
台灣因為地處濕熱的亞熱帶,適合腸病毒生長與傳播,於全年都會發生腸病毒的感染個案,從台灣CDC的腸病毒門診資料可以發現每年都會有兩波大流行,第一波從三月下旬開始爬升,於五月底至六月中達到高峰。第二波則以九月份開學為起點(每週急診人數為3000~15000人不等)一路到十二月左右才漸趨緩和。
1998年台灣爆發腸病毒71型大流行造成造成405例重症和78人死亡,當年預估有140萬的兒童得到手足口症和咽唊炎。從那之後台灣積極組成研究團隊,對腸病毒的流行病學、臨床表徵、致病機轉、介入治療、追蹤預後、疫苗研發等等面向深入研究,成為世界上腸病毒主要的研究群,研究團隊也參與了世界衛生組織手口足症及咽唊炎診治綱要的訂定,且多項研究論文被引用為其中的重要參考文獻。
雖然至1998年之後腸病毒的致死率快速下降,台灣也針對腸病毒71型研發了多種治療方法,然而因其高感染性、變異快、重症致死率高等等因素,腸病毒仍然是台灣疫病防治上的重要對象。
📍這次硬的衛教就這樣囉
📍下一篇我們將會談到腸病毒為什麼那麼危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