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時,健保署進行第六次藥價調整,憂鬱症用藥「百憂解」與後線抗生素「泰寧」相繼發出因不堪成本壓力而需退出台灣市場的消息,這樣的事件引起了廣泛且熱烈的討論,不只聚焦於健保給付制度的問題,學名藥以及原廠藥的論爭也逐漸浮出水面。藥價調整問題從二代健保執行至今一直都使人擔憂,原廠藥默默停止供貨似乎也不是第一樁,但這次特別在各界都引廣大的回應。
醫起懶認為這是一個審視這問題的好時機,因此在這次的過程中,我們查看了各方專家對此事件的意見,將這些看法彙整在這篇文章中,希望大家除了閱讀我們的小結,更能點入連結中深入了解。也希望這樣的整理,能讓大家可以透過了解不同立場的看法,更接近事件的全貌。
學名藥和原廠藥之爭更本質的層面是藥價調控的問題,到底到甚麼地步才合理,各國如何核價與調控自身市場的藥物價格,醫起懶因為前述針對台灣原廠藥與學名藥論爭各方論點的整理,以及《醫起讀書會:便宜沒好藥》的讀書會計畫而對這個議題充滿興趣,展開了調查。這次包括台灣總共調查了五個國家,各自都有對於藥物非常獨特的調控方式,從講求公醫制度的英國、極度市場機制的美國、相互混雜的澳洲最後來到台灣,總額制度的健保。
這些議題牽涉的層面都比我們想像得還要廣泛。醫起懶希望能藉著這一系列的文章拋磚引玉,鼓勵大家針對這些議題進行深入且詳盡的探討,一起讓我們的醫療環境不僅能永續發展,也對病患以及醫療人員更有善且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