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在媒體端有一些媒體嘗試用不同的方式把關,那在個人層面呢?我們也時常問自己這樣的想法,舉最常被拿來比較的政治性話題而言好了,人們經常性地忽略兩個維度,一個是不同端點構成的圖形,分布於不只是二軸,甚至是三軸的空間。而另外一個維度則是時間,許多事物用時間性延長的角度來看待,會立刻產生決定性的差異。
後者有賴於自己或媒體收集的時間軸資料,而前者則需要專頁儀表板之類的事物。例如說這次「百憂解退出台灣市場」之辯,第一時間或許不知道主要話語權落在誰身上,卻可以藉由聲量的大小來處理模式。
▌ 識別的第一步:辨識模式。
使用專頁儀表板上的Tag功能(雖然不盡完善),查看各個議題的端點上聲量較大的意見領袖說了些什麼。為了辨別他們的立場則使用文字雲的分析,看看他們怎麼使用了哪些字,以及處理過哪些議題。板上討論的中位數高不高?等等數據來了解這個專頁。
▌ 識別的第二步:深入了解與溝通
這一步最重要的部分是不停留於自己習慣的媒體,為了達成這個任務,專頁儀表板的Tag功能就非常重要了,舉政治性的議題來說,不只能看泛藍、也要讀泛綠,更要看看一些沒有被貼上這些Tag的政治性專頁怎麼說,觀察每個人說話的方式與他們面對議題討論的焦點,到底是嚴重衝突,還是被某些媒體推託成嚴重衝突。
▌ 接下來就是識別的第三步:破解刻板與真相
老實說醫起懶就是於這一點上仍找不到一個可以述說的方法論,到底什麼是真相,在這個世代這都快要變成髒話似的詞語,而我們也只能不斷相信「對話會帶來更寬闊的視野」,一個不斷討論溝通的群體,有機會產出更適合大家的解答。我想這就是民主社會為我們帶來的啟示,也是哈拉瑞在《人類大命運》的卷頭提出的警示「他的一切對於數位時代的分析並不是為任何極權世界鋪路,要相信民主社會至今對人類造就的豐腴。」
我們難以產下一個簡易的解答,因為這樣的議題需要更多的研究與討論。至少這是目前醫起懶的想法。